2022 年 9 月,以太坊完成 “合并”(The Merge)重大升级,核心变化是从工作量证明(PoW)机制转向权益证明(PoS)机制。在 PoW 时代,矿工通过算力竞争验证交易、生成区块并获得 ETH 奖励;而 PoS 机制下,节点通过质押 32 枚 ETH 成为验证者,凭质押量与随机性参与区块生成,无需高耗能的矿机设备。这一变革直接宣告了传统以太坊挖矿的终结 —— 基于 PoW 的显卡矿机失去用武之地,全球以太坊矿场大规模关停,算力从 500TH/s 骤降至接近零。
从技术层面看,当前已不存在 “以太坊挖矿” 的概念。若有人宣称仍能 “挖以太坊”,要么是混淆了机制(如将 PoS 质押称为 “挖矿”),要么是指向分叉币。例如,以太坊合并后产生的 ETHW(以太坊 PoW 分叉币)仍采用 PoW 机制,支持传统挖矿,但该币种市值仅为 ETH 的 1% 左右,价格波动剧烈且生态薄弱,与原以太坊已无关联。
政策监管进一步压缩了相关空间。中国在 2021 年就全面禁止虚拟货币挖矿活动,以太坊挖矿自然在列。各地通过断电、清退矿场等措施,彻底取缔境内挖矿业务,参与者可能面临设备查封、资金损失等风险。即使在海外,态度也分化明显:美国部分州因能源消耗问题限制挖矿,加拿大、哈萨克斯坦等国虽一度承接迁移的矿场,但也因电力供应紧张或环保压力收紧政策。2023 年,欧盟通过《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》,要求挖矿企业披露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数据,高耗能的 PoW 挖矿面临更严格的合规审查。
从实际操作来看,ETHW 等分叉币的挖矿收益极不稳定。由于算力分散、市场流动性差,矿工可能面临 “挖得多、卖不出” 或收益覆盖不了电费的困境。某矿场主透露,2024 年 ETHW 挖矿单日收益仅为以太坊合并前的 1/20,且设备维护成本居高不下,多数从业者已转向其他币种或退出行业。
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不法分子利用 “以太坊挖矿” 概念设局。他们通过虚假 APP 或网站宣称 “支持新型以太坊挖矿”,以 “低投入、高回报” 诱骗用户投资,实则为传销或资金盘。此类骗局在 2023 年涉案金额超亿元,受害者多为对机制变革不了解的普通投资者。